7月31日,国自然基金委公布了2025年度青年基金项目A类、B类资助结果,近日不少高校、研究所公布了获批情况,现将其整理如下,并后附获得者履历介绍:   以下是2025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A类获得者履历介绍:

麻勇
麻勇,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国家首届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哈尔滨医科大学星联教授,国家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主任,普外科学科带头人,肝脾外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肝脏微创外科主任。先后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47篇,8篇IF>10,单篇IF最高33。 
郑士建
郑士建(1980年1月生)现任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先进材料测试与分析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金属结构材料与能源材料的原子尺度研究。2003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本科,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其科研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引用量超7000次,研发出单层厚度10纳米的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及三维互通纳米复合材料。2016年入选国家海外杰出人才引进计划,2022年获评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担任院长期间主持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循层渐进"教育理念和"一体四翼"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产学研结合。2023年获评天津市优秀青年研究生指导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2项 
康旭东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IEEE Senior Member(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方向:高分辨高光谱图像获取与处理,遥感图像融合与识别。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2017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3),中国图象与图形学会2017 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与IEEE 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学生最佳论文。担任《IEEE TGRS》,《 IEEE GRSL》,《 IEEE JMASS》, 《遥感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编委,被评为IEEE TGRS 最佳审稿人与IEEE GRSL 最佳审稿人。 
黄晟
黄晟,1988年出生,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输变电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拔尖)。2017-2021年期间,在丹麦技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风电高效安全运行、新能源发电技术、储能技术与装备。 
杨志南
杨志南教授现任华北理工大学河北钢铁实验室主任,是先进结构材料领域贝氏体轨道钢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多年来,他聚焦先进钢铁材料设计及绿色、高效制造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攻关,开发了轨道钢、轴承钢、耐磨钢等多种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力学冶金关键技术,相关成果在多家重点企业落地应用,并被纳入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他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1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出版专著、译著各1部;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河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和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并获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河北冶金青年科技奖;获河北青年五四奖章、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宋勇峰
宋勇峰,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耶鲁大学博士后,现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委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委会委员等职。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资助,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以及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医师、山东省十佳青年医师等荣誉称号。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华夏青年医学科技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励。 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 Metabolism(3篇)、Nature Metabolism、Cell Research、Journal of Hepatology、eBioMedicine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获F1000推荐或被选为封面文章。两次受邀在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杂志针对“脂代谢紊乱”发表观点文章。作为执笔专家参与制定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专家共识5部。

王登甲
王登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曾获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优秀青年人才奖、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陕西青年科技奖(标兵)、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等人才奖励与荣誉。担任中国建筑学会零能耗建筑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热利用专委会副秘书长、《暖通空调》青委会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主要从事低碳建筑环境与节能、可再生能源供暖空调、建筑光热光伏综合利用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30余项。出版《太阳能建筑热利用原理与方法》等著作5部,主编标准4部。发表SCI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2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4),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1)等国家和省部级一等奖5项。 
吴少伟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主任,入选国家青年人才项目及陕西省高层次人才项目。主要关注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效应标志物。在国际期刊Eur Heart J、Am J Psychiatry、JASN、J Clin Oncol、Lancet Regional Health、Environ Health Perspect、J Hazard Mater、Environ Int、Int J Epidemiol、Environ Sci Technol等发表SCI收录研究论文130余篇,多篇论文由发表期刊配发评论、新闻稿或选为封面论文/年度影响论文;入选斯坦福大学2019-2021年度科学影响力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多项。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获2018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届青年科学家奖。 
聂安民
聂安民,燕山大学教授,致力于发展和应用原位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聚焦原位加载装置设计、超硬材料的微纳米力学问题和构效关系研究。发展了针对强共价键材料的原位微纳米力学实验平台,实现了金刚石微纳力学性能的精确测量及微观结构演变的实时观测;提出了突破金刚石理论强度的设计策略,揭示了金刚石和cBN等强共价晶体中非密排面位错滑移与切变孪生介导的奇异塑性形变机制。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和Matter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期刊论文200余篇,拥有15件发明专利;研究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Nature Research Highlights、Science Daily等多家媒体评述和报道。 
罗彦斌
罗彦斌,男,陕西千阳人,1980年11月出生,工学博士,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A类)获得者,国家级青年人才、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荣获中国公路隧道优秀工程师、中国公路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主要从事公路隧道及地下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 
赵辉
赵辉,山东乐陵人,1984年生,国家优青人才项目获得者(2019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巴渝学者讲座教授,荣获第30届孙越崎能源青年科技奖、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现任长江大学副校长,兼任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人工智能分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及会评专家、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会员、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石油学报》《石油科学通报》等期刊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油田企业重大课题等10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石油工程、计算数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及热点论文3篇、2017年度中国石油科学十佳论文奖论文1篇;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8项;荣获省政府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1)、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1,3)、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1)、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3)。 研究发展了新的油气藏智能开发模拟及优化调控技术,创立了高效率、无网格特征的数值模拟新方法,构建了智能注采、井网井位以及压裂缝网一体化优化技术,开展了配套油气井智能监测调控工具的研发,形成了具有自主产权的油气藏智能开发模拟优化软件(INSIM)及Web端云平台系统,荣获中石油梦想云大赛优秀成果奖(高校唯一),并被深度嵌入到中海油首款海上油藏数模软件OSIM,助力其国产化替代。 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近30个油田取得了应用和推广,先后被石油界发行量最大的技术杂志JPT(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石油科技)报道,同时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资助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主办期刊《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进行封面和长文综述报道,相关技术被集成和引入到全球最大的油藏数值模拟开源软件MRST(挪威科技工业研究所)和雪佛龙、壳牌等国外石油公司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中。 
刘晓娟
刘晓娟,女,博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6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学士学位,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学位,2013至2016年先后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博士后和合作研究。201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22年获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2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 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Science Advances、National Science Review、New Phytologist、Ecology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曾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梁希青年论文一等奖。担任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站执行站长、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现任Journal of Plant Ecology副主编,Journal of Ecology、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学报等期刊编委。 
张春芝
张春芝,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2019年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2022年获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北农人才奖”优秀青年人才奖。 2007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获得生态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2014年6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出站后以独立PI身份留所工作。共发表研究论文21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00,被引1500次,其中以通讯或第一(含并列)在Cell、Nature Genetics、Nature Plants、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1篇,主持国家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等项目6项,授权专利8项。 
杨学勇
杨学勇,1982年生,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蔬菜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首席。 主要围绕葫芦科瓜类等作物源库互作的生物学过程,挖掘和解析关键变异、变异与基因组互作、变异与环境互作,并定向创制变异来改良作物。旨在建立广泛适用的方法论,系统地进行源、库、流的科学改造和设计,实现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环境适应性的协同提升。以通讯/第一作者在Cell、Nature Plants、The Plant Cell等重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课题6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A类和B类项目资助、以及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等;担任中国园艺学会蔬菜专委会秘书长。 
刘芳洋
刘芳洋,教授,博导,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获得者,现任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先进电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和第六次国家术预测能源领域专家。 此外,还担任国家能源金属资源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有色金属增值冶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有色金属材料化冶金、能量高效转换与安全储存材料,具体包括半导体材料冶金(钙钛矿和铜锌锡硫等硫、卤化物半导体光伏材料)、离子导体材料冶金(锂磷硫氯和锂钇氯等硫、卤化物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材料),以及光伏/半导体行业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Advanced Materials、Materials Today、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等多个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2项,其中30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实施10余项工程应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多个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以下是2025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B类获得者履历介绍: 
陈静
陈静,男,安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教授(PI)、博导,主要从事植物抗病毒免疫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B类)资助(2025),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C类)(2023),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23)。以第一作者在Nature《自然》正刊发表论文,是Nature刊发的国内植物抗病毒领域的首篇成果。研究成果入选江苏省十大科技进展(现代农业领域),江苏省自然科学百篇优秀学术成果(2024),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25)。2023年度入选安徽省青年拔尖人才。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Nature,PLoS Pathogens,Virology journal等国际知名期刊论文。 
陈秋松
陈秋松,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导,湖南省矿山充填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南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从事矿山绿色充填理论与技术相关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项,一作/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二等奖1项。 
张伟
张伟,男,博士,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理论与资源评价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中国博士后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多项,负责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海南研究院咨询研究项目课题、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项目、自然资源部“十三五”油气资源评价项目、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六大产业)项目课题等10余项。 
刘超
刘超博士为广州妇儿中心优生围产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蛋白质泛素化和类泛素化修饰在减数分裂、精子形态建成等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研究,并探索其与男性生殖系统遗传性疾病的关系,在克氏综合症、无头精子症、男性迟发性性腺机能减退症等方面开展了部分工作。 近5年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迄今已在EMBOJ、Curr Biol、Nat.Commun、Adv.Sci、Autophagy、Am.J.Hum.Genet、NucleicAcidsRes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青年科技奖、妇幼健康研究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李昌正
李昌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3)获得者。2020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20年至2022年于中山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至2024年转聘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教授。2024年12月任职广州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HSC)代谢和骨髓微环境调控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CellStemCell、Blood、AdvancedScience、Hepatology等国际高水平专业期刊发表论文9篇,论文他引500余次,单篇最高100余次。研究成果推动治疗老年供者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试验2项。担任CellProliferation、iMeta、LifeMedicine、广州医药等多家国内外期刊编委。 
刘芳华
刘芳华,女,1990年生,山东烟台人,博士,河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入侵生物的入侵机制和新型防控策略的研究。先后主持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河北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在PNAS、Science Advances、The ISME Journal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并担任iMeta、Pest Management Science、《昆虫学报》等多个期刊的青年编委和审稿人。并于2020年获萧刚柔森林昆虫奖一等奖和2023年获中国昆虫学会青年科技奖。 
陈苗苗
陈苗苗,女,博士,湖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杰青,湖北省楚天学子。长期致力于食品安全传感检测方法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nalytical Chemistry、Food Chemistry等国际学术期刊。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7项,获授权专利3项。

李甲
李甲,男,汉族,1987年5月生, 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共党员,博士,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岳麓学者、湖南省青年科技人才、湖南省优青。面向航空航天核能等国防领域重大需求,主要开展跨尺度计算、合金强韧化机制及服役性能、机器学习驱动的设计等,研究工作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Science Advances、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Materials Horizons、Acta Materialia、Nano Letter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等力学和材料领域权威期刊。 
邵鹏辉
邵鹏辉(1988年4月—),男,汉族,四川省广安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学者,现任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22年获得环境领域权威期刊RCR年度最佳论文奖,主持参与包括江西省科技创新人才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截至2025年4月,兼任江西洪城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并担任多个国内外期刊编委及审稿专家。其研究方向聚焦重金属污染防治、污染物资源化回收等领域,积极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 
汤苏安
汤苏安系珠江医院骨科中心主治医师、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一直专注于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率先系统解析了髌骨下脂肪垫病理变化的规律,为阐明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此次获批项目将继续聚焦髌骨下脂肪垫在膝骨关节炎进展中的动态演进特征和作用机理,并探索靶向干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新策略。 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项目;以通讯作者(含共通)和第一作者(含共一)身份在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2025)、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24)、Advanced Science(2025、2024)、Science Signaling(2022)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3篇。研究工作被选为当期封面论文(3篇)、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亮点推荐、eBioMedicine同期述评、ESI高被引论文等。

谢晓灵
谢晓灵系珠江医院血液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南方医科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长期专注于白血病干细胞命运调控核心机制的前沿研究,系统性地鉴定了多个关键调控分子靶点,并提出了多项原创性干预与治疗策略,为白血病精准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思路。此次获批项目将进一步聚焦于白血病干细胞微环境的机制研究,为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近年来,主持多个国家级和部省级项目,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等人才项目资助;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Blood、Oncogene等期刊发表论文15篇。担任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免疫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朱琳
朱琳,2014年南京大学配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导师:燕红教授)。硕博连读期间,曾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指导老师:Jonathon E. Beves)短暂交换。随后,进入南京工业大学工作。 长期从事新型发光材料、器件及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近年来,以主要作者身份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作为骨干身份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陈夏
陈夏,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副主任兼中心实验室主任宁波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普通妇科学组委员iMeta(IF 23.8)/Medcomm(IF 10.7)编委 擅长妇科肿瘤手术治疗,以及保留和不保留子宫的骶骨固定术、TVM、TVT、阴道紧缩术等盆腔手术。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mmunity,Gut,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 medicine 等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4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卢德芬
卢德芬,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职于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授《动物生理学》课程。课题组立足于天然免疫,致病微生物与宿主互作等人类大健康方向,综合利用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手段,为病毒和病原菌感染中新靶点的发现,抗病原感染和肿瘤免疫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 Molecular cell, EMBO reports, Structure等杂志上。 
许晶晶
许晶晶博士长期致力于植物代谢研究,在辅酶Q合成途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近几年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Science Advances,Metabolic Engineering,Plant Communications,aBIOTECH 等发表论文7篇。同时,获得2项辅酶Q相关的国家专利授权,并提交了一项辅酶Q10合成元件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面上项目资助。 
王寒霄
王寒霄,2014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2020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之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至今就职于深圳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任助理教授、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随机控制理论及应用的研究,主要关心时间不一致控制问题、随机 Volterra 积分方程及相关偏微分方程、随机线性二次问题等。 在 J. Math. Pures Appl.、SIAM J. Control Optim.、Finance Stoch.、Ann. Inst. Henri Poincare Probab. Stat.、J. Differential Equations 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自然、广东省等多项科研项目。入选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C岗,深圳大学2035追求卓越研究计划,独立获得2021年Stochastics and Dynamics最佳论文奖。

殷勤
殷勤,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于湖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2014年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德国“洪堡奖学金”支持下,于柏林工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年6月回国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开展研究工作。2021年7月加入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任副教授,2025年7月晋升为长聘副教授。 目前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有机合成化学及其在药物制备以及新药发现中的应用,在利用不对称催化直接制备手性伯胺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朱光旭
朱光旭博士,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获得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并于2019年于香港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加入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至今。现任职网络系统优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科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客座副教授。致力于信息网络和人工智能的双向赋能交叉研究。在相关领域发表高水平期刊和会议论文100余篇,谷歌总引用6000余次,其中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现任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及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等计算与通信领域权威期刊编委,IEEE通信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曾获2023年度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最杰出青年学者奖以及最佳论文奖、2024年度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2024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青年科技奖、2023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UCOM青年科学家奖、第五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专题赛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荣誉,主持包括国自然青年B类、面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课题及面上项目、深港澳科技合作计划课题等纵向项目,以及华为,中移动,中国信通院等龙头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 
徐鹏
徐鹏,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8年于北京大学获环境科学专业博士学位,随后进入武汉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农业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水环境学等。主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博士后面上科学基金(二等资助)和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中),作为研究骨干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面上和国际合作)以及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等。 申请人共发表学术论文35篇和出版中文著作2部,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了包括Nature、Nature Food、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和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的SCI论文11篇,出版了中文专著1部。担任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土壤学报》、《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等刊青年编委,并长期担任包括Nature Food, Nature Communication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JGR: Biogeoscien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10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王周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部主任,浙江省领军创新团队负责人,浙江省杰青,浙江省特聘专家,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和蛋白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长期聚焦FGF衰老与再生调控及新药研发”,近年围绕FGF与衰老再生,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Aging, Science Advance,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等发表高水平SCI论文40余篇,其中10篇IF≥20。累计他引超过14000次,H指数37。 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原优青),国家级自然面上(2项)/青年基金(C类),浙江省杰出青年等基金10余项。作为负责人获批浙江省细胞生长因子与衰老及再生领军创新团队,实现该项目温州“零”的突破。核心参与全国教学成果奖,获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王正国院士创伤医学奖创新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二等奖等。 
高品
高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平台经济中的收益管理和运营管理。高品于2021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此前曾在业界工作两年,并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获得武汉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和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他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Management Science、Operations Research和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等顶尖期刊中。高博士曾荣获多项重要研究奖项,包括ISCOM最佳论文奖(一等奖)和POMS-China最佳论文奖(二等奖)。

仝柯
仝柯,燕山大学校聘教授。2013年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18年以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赴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NIMS)开展合作研究,2019年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燕山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20年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近5年发表SCI论文29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Nat Synth、Adv Funct Mater、PNAS、Acta Mater等发表论文16篇,参编专著2本。目前主要从事金刚石材料强韧化方面的研究。 
马斌
马斌,男,1992年出生,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B类)获得者(原国家优青)。202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遗传学专业,师从何祖华院士,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开展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何祖华院士与陈晓亚院士。2023年作为扬州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加入扬州大学农学院。曾获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苏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扬州市绿扬金凤优秀博士等人才项目资助。 主要从事作物源库关系以及优质高产的遗传基础研究,先后主持科技创新2030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海南种业实验室与中种“联合揭榜挂帅”项目、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等。申请5项国内发明专利和2项国际专利(PCT),已获得授权专利1项,在Nature Genetics,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Rice,Molecular Breeding,Star Protocols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穆青翼
穆青翼,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生态地质工程、黄土力学及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面上、青年)、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特助、面上)及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5项。 研究成果在Géotechnique、Can Geotech J、Int J Numer Anal Met、Water Resour Res、Comput Geotech、Eng Geol、岩土工程学报、土木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含第一/通讯20余篇);SCI他引200余次(含中、美、英、加等国院士,权威期刊JGGE-ASCE主编等),单篇最高50余次;发表于Transport Geotech的论文在该期刊2020年以来所有论文中SCI引用排名前1%(2023.10 统计);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8-2022工程地质领域国际期刊BOEG最佳审稿人;完成第三届能源和环境土工国际会议特邀报告等5次;成果应用于多个重大工程场地沉降控制,如我国最大规模的延安新区黄土高填方工程。 
刘娜
刘娜,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菜用豌豆、菜用大豆等豆类蔬菜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优异基因挖掘与新品种选育研究。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蔬菜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课题、浙江省重点研发课题等十余项。 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Genetics、Molecular Plant、Horticultural Research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第一完成人育成菜用豌豆新品种2个,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兼任湘湖实验室(农业浙江省实验室)蔬菜核心种源创制方向负责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农业农村部南方豆类蔬菜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中国园艺学会豆类蔬菜分会副秘书长等。 
金成滨
金成滨于2022年加盟中国计量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卫国英教授新能源材料与材料表面防护研究所,先后获校首批258人才培养计划、第二批高水平学科培育团队(电化学表界面原位计量)支持。入职后,聚焦高容量电池材料失效及修复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致力于构筑高比能、长寿命、高安全的锂金属电池。 近五年,以一作及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Rev. Chem.、Angew. Chem.、Nat. Commun.、Adv. Mater.等化学、材料及能源领域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共发表论文70余篇,引用73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曾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等。目前为eScience、Adv. Powder Mater.、Energy Environ. Mater.等国产期刊青年编委,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浙江省废电池回收利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Nature、Nat. Commun.、Angew. Chem.、EES等22余种高水平期刊独立审稿人/仲裁人;曾协助组织国际表面科学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分论坛主席)、中国化学会第31届学术年会中新澳青年化学家论坛等学术会议。
徐伟徐伟,1992年5月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纳米晶铝合金晶界结构调控及性能的研究。 
张龙
张龙,1988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高熵合金等新金属材料研究。 
潭浩
谭浩,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围绕半导体材料在光催化资源小分子转化方面所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吸光能力弱、载流子复合严重、缺乏高效表面活性位等,设计新结构光催化材料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骨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葛晓阳
葛晓阳,1987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棉所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团队骨干成员,聚焦棉花高效转化体系优化和株型抗病性的协同改良,建立了无基因型依赖的棉花高效转化体系,挖掘了调控株型和抗病性的多效性基因,为实现棉花多性状协同改良提供了优异种质和技术支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各1项,获批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2023年入选中国农科院“优秀青年人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等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 
刘永鑫
刘永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信息学专业,之后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博士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022年10月加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担任课题组长。研究方向为宏基因组方法开发、功能挖掘和科学传播。参与QIIME 2项目,主导开发了易扩增子(EasyAmplicon)、易宏基因组(EasyMetagenome)、培养组(Culturome)分析流程、数据分析网站(EVenn、ImageGP) 和R包(amplicon、ggClusterNet)等,目标是全面打造宏基因组领域方法学基础设施,推动微生物组学发展。 以(共同)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icrobiology、iMeta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合作在Science、Cell Host & Microbe、Microbiome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累计发表论文50余篇,被引用13000+次。主编《微生物组实验手册》专著,由300多位同行参与,共同打造本领域长期更新的中文百科全书。创办宏基因组公众号,15万+同行关注,分享原创文章3千余篇,累计阅读量超4千万,打造本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传播平台。发起《iMeta》期刊,联合全球千位专家共同打造宏基因组学、微生物组和生物信息学顶刊,解决我国本领域期刊出版卡脖子问题。 
商连光
商连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全球野生稻及栽培水稻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以国家重大需求应用为导向利用水稻大规模种质资源群体融合多组学大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演化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挖掘野生稻、地方种等特色水稻种质资源中耐盐碱等耐逆性状以及产量性状的优异等位基因,解析其分子机制,及大数据智慧育种等前沿研究。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 Research(封面文章)、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2025)、 The 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 (2020,2021,2023)、Nucleic Acids Research、Science Bulletin (封面文章)、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4a,2024b)、New Phytologist (2020,2024)、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21,2024)、Plant Communications (2023,2024,2025)、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19,2023,2024a,2024b,2024c)、Plant Physiology等高水平杂志上共发表50余篇SCI论文。获软件著作权5项,专利6项,审定新品种5个。建立了水稻图形超级泛基因组,为水稻种质资源挖掘和功能基因组研究提供了全新平台。 
张震
张震副研究员,2012年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攻读研究生,2017年获博士学位,2019年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同年入职饲料所水产微生物与饲料创新团队,持续聚焦鱼类饲用益生菌研究领域,围绕益生菌缓解高脂饲料背景下鱼体肝肠受损机制开展研究,揭示了高脂肠道菌群致损鱼类宿主肝肠的机理,阐明外源经典益生菌乳杆菌加剧这一损伤的起因,挖掘出具有宿主健康调控效应的土著菌索氏鲸杆菌。近5年以第一、共同第一或通讯作者在iMeta(封面)、Rev Aquacut(封面)、J Nutr等领域内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多次应邀担任国际学术大会主题报告人,作为核心骨干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目前担任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微生物生态与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水产营养专题组副主任等兼职职务。 
潘原
潘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025)、山东省杰青(2024)。主要从事能源化工、工业催化领域研究。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 Mater.、Nat.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AIChE J.、ACS Catal.、Sci. Bull.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他引15000余次,H指数58。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青年专家)等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 以第一完成人获2022年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科技奖励4项。获评2021年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2023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4年《Nano Research》优秀编委等荣誉。指导学生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一等奖。现担任中国化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化学化工学会第六届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Nano Research》等期刊青年编委。 
刘斯洋
刘斯洋副教授2021年1月入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长期从事遗传统计、生物信息学及人工智能领域方法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近年来,围绕如何高效识别疾病遗传与环境病因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研发了多项创新算法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真实世界健康医疗大数据,系统解析生命早期妇幼人群疾病及中老年脑血管病的病因机制,构建了部分疾病的预警与干预模型;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NATURE》《BLOOD》《J HEPATOL》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高层次人才项目和深圳市科技项目各1项,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区域联合重点基金等科研任务。 
唐欢
唐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与资源持续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PI,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银指标达标者。2012年获北京理工大学理学学士,2017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2018—2020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中药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聚焦中药活性成分作用机制与新型递送系统。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课题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rotocols、Cell Chemical Biology、Chemical Science、Analytical Chemistry等中科院1区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IF>10者10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4)。 
王彩霞
王彩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与资源持续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PI,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银指标达标者。2009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工学学士,2014年获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学博士。围绕天然产物的合成生物学开展工作,建立了基于酿酒酵母的细胞工厂智能优化体系,实现甘草酸、齐墩果酸等天然产物高产。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7项;以通讯作者在 Nat. Commun、Green Energy Environ、ACS Sustainable Chem. Eng、Bioresour. Technol、J. Agric. Food Chem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9项,技术转让及横向合作累计逾千万元;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等2项。  本文内容来源于研智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