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自然)的“ABC”评审标准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科研项目的申报策略,也对科研资助的公平性和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下是新规的核心要点和影响:
一、 国自然“ABC”评审变革:3A上会成为历史!
(一)旧规的局限性
在过去,国自然的“3A(或2A1B)”直接上会规则曾被视为高效的筛选机制。然而,这一规则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科研人员为了迎合评分模板,过度包装项目申请书,导致一些内容空洞、创新性不足的项目也能凭借表面的“完美”获得3A评级,进而顺利进入会评环节。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项目的创新性,偏离了科研的本质。
(二)新规的核心变化
1.取消3A自动上会”:新规取消了“3A自动上会”的机制,项目即使获得3A评价,也需要经过综合评议才能进入会评环节。同时,引入“争议项目复核机制”,为存在争议的项目提供复核机会,保障评审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2.创新权重提升:评审专家将更加注重项目的创新性,鼓励科研人员提出突破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评分也更加细化,确保项目实施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3.动态阈值调整:上会分数线根据各学部的申请量动态调整,避免因固定比例导致的“放水”现象,确保上会项目的质量。
二、变革背后的动因与争议
(一)官方意图
1.打击“投机式写作”:过去,一些申请人通过研究评分模板,撰写看似完美但缺乏实质内容和创新的标书,获取3A评级。新规取消3A自动上会,使这类“投机式写作”难以得逞,评审更加注重项目的真实价值和创新点,鼓励科研人员踏实开展研究。 2.鼓励“高风险高创新”项目:原3A机制下,评审倾向于选择稳妥、风险低的课题,导致一些具有高风险但可能带来高回报的创新性项目被忽视。此次改革提升创新权重,为高风险高创新项目提供了更多机会,有利于推动科研的突破性进展。
(二)反对声音
1.评审主观性增加:取消明确的上会标准,更多依赖综合评议,评审专家的主观性对评审结果的影响增大。这可能会给一些“关系户”提供操作空间,利用人际关系影响评审专家的判断,破坏评审的公正性。 2.青年学者面临困境:青年学者科研积累相对较少,人脉资源也不够丰富,缺乏“圈子背书”。在评审主观性增加的情况下,他们的项目可能更难得到认可,中标的机会将更依赖运气,不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三、申请人如何应对新规?
(一)写作策略调整
1.避免模板化写作:申请人不能再依赖固定模板撰写标书,而应在“创新点”和“可行性”之间精准平衡。既要提出新颖独特的研究思路,又要确保研究方案切实可行,经得起推敲。 2.突出差异化优势:在众多申请项目中,突出“差异化”是脱颖而出的关键。可以从学科交叉入手,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单一学科难以攻克的问题;也可以聚焦行业痛点,针对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提高项目的实用价值。
(二)评审流程变化
1.上会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取消了3A自动上会,上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申请人需在函评阶段争取“无争议高分”,如获得2A以上的评价,并争取得到专家的强推意见,以增加进入上会的机会。 2.B类项目逆袭机会增加:新规更加重视“争议性创新”,一些具有创新性但存在一定争议的B类项目,可能在综合评议中得到更多关注和认可,从而获得逆袭的机会。这也提醒申请人不要因为函评结果不理想就轻易放弃,要对自己项目的创新性有信心。
四、专家与机构的应对建议
(一)对申请人的建议
1.预审阶段多找交叉领域专家模拟评审: 在提交申请前的预审阶段,多邀请交叉领域专家进行模拟评审。不同领域的专家能够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申请人提前发现本子中存在的硬伤,及时进行修正,提高标书的质量。 2.强化前期成果展示: 申请人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前期成果,如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能够证明研究思路的可行性;同时,展示合作团队的多元化和互补性,增强评审专家对项目的信心。
(二)对高校/院所的建议
1.组织新规解读会:高校和院所应组织“新规解读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新评审规则进行深入解读,帮助科研人员理解新规的要点和要求。同时,分析中标案例的变化趋势,为科研人员的申报提供参考。 2.避免押宝式申报:不要将资源集中在少数热门学科或领域进行“押宝式申报”,而应分散学科布局,鼓励科研人员在不同学科领域开展研究和申报,提高整体的中标概率。 五、延伸讨论
(一)评审改革能否根治“内卷”?
2025年国自然的评审改革,无疑是对现有科研生态的一次重要调整。其核心目标在于优化评审机制,提升评审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然而,这一改革是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科研领域的“内卷”问题,仍需时间来验证。 尽管国自然在减少投机行为和鼓励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在评审的匿名性和公正性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采用的“二次匿名”机制,有效减少了人际关系对评审结果的潜在影响。相比之下,国自然的改革虽然引入了多项创新举措,但在彻底解决“内卷”问题上,仍需持续完善评审机制,并加强对评审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二)科研评价体系的联动改革
当前,职称评审等科研评价体系对国自然的依赖程度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为申而申”的现象。为了打破这一现状,科研评价体系的联动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职称评审等对国自然的过度依赖,建立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可以综合考虑科研人员的论文质量、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科研项目的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且客观的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引导科研人员回归科研的本质,专注于开展真正有价值的研究,从而推动整个科研生态的健康发展。 关注分享 让科研更轻松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天玑算·科研服务,提供模拟计算、CPU/GPU租用、学术培训、服务器定制、超算集群建设、实验检测、免费计算课程等,50+全职计算工程师团队可满足您不同领域的计算需求,涉及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有限元仿真,相图计算,机器学习等……工程师线上1对1了解您的需求,结合需求为您提供定制化理论计算方案!(微信:TJS105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