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回复: 0

大盘点!国自然2015-2025十年申请形式到底有什么变化?

[复制链接]

242

主题

0

回帖

730

积分

版主

积分
730
发表于 昨天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5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评审工作已经落下帷幕,一如往年,几家欢喜几家愁。而对于更多科研人来说,这场年度“大考”,早已不只是比拼科研能力,更像一场不能输的职业豪赌。而今年的资助率再创新低,也成了大家最为关注的高频词。从部分评审专家的反馈来看,今年比去年竞争更加激烈,不仅A+B的比例更低(35%),且即使全A上会也不能保证拿下项目。这让我们不禁将目光投向过去十年 —— 从 “凑不齐代表作也能中” 到 “一区文章成门槛”,从 “蹭热点就能赢” 到 “复杂假说拼创新”,2015-2025这十年,国自然申请究竟走过了怎样的迭代之路?未来又将驶向何方?国自然的十年若要细数十年变化,国自然申请内容的迭代最具代表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015-2019年

这一阶段,科研人员的 “硬件门槛” 还相对宽松 —— 大部分申请人凑不齐 5 篇科研代表作是常态,甚至部分青年、地区项目申请人仅靠 3-4 篇普通文章就能申报。评审标准也更 “包容”,即便函评结果是 ABB(1A2B),仍有不小概率获得资助。本子的质量上,“粗略” 是普遍特点:很多申请人对研究方向的理解较浅,项目设计停留在 “简单验证” 层面,甚至不用搭建复杂假说,只要蹭上当时的科研热点就能脱颖而出。比如转录因子调控机制、蛋白泛素化修饰、非编码 RNA 功能、m6A 甲基化、外泌体介导的细胞通讯、肠道菌群与疾病关联等方向,成了 “中标高频词”,不少项目靠 “跟风选题” 就顺利获批。


2019-2022年

疫情的到来与技术的突破,让这三年成了国自然申请的 “分水岭”。一方面,生信分析、孟德尔随机化、临床公共数据库挖掘等 “短平快” 研究爆发,大量科研人员借此快速发表文章,5 篇代表作从 “稀缺品” 变成 “必需品”,先攒够文章的人率先抢占申请先机。另一方面,单细胞测序(含空间转录组)技术成熟,让研究精度大幅提升 —— 开展大样本单细胞测序的团队,10 分 + 文章逐渐成为 “家常便饭”,也倒逼评审对项目的技术含量要求更高。热点方向也进入 “快迭代” 模式:一部分申请人仍延续前一阶段的非编码 RNA、m6A、外泌体等方向,但更多人转向铁死亡、细胞焦亡、线粒体自噬、内质网应激、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等新领域。标书层面开始 “卷细节”,从实验设计到数据支撑,都比前一阶段更严谨。

2022年后

2022 年起,国自然申请进入 “精耕时代”。先是多本生信友好型期刊被剔除出 SCI 收录列表,生信文章认可度下降、影响因子缩水,代表作竞争从 “数量比拼” 转向 “质量 PK”—— 老牌中科院一区期刊(如《Cell Research》《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更受评审青睐,医学口面上项目申请人中,“唯一一作 + 通讯一区” 逐渐成了基本门槛。本子设计更是迎来 “质的飞跃”:单纯蹭热点彻底失效,必须突破传统套路才能让评审眼前一亮。“换汤不换药” 的研究思路(比如仅替换研究疾病,保留相同机制)会被直接淘汰,项目复杂度显著升级 —— 科学假说需覆盖 “转录调控 - RNA 修饰 - 蛋白翻译后修饰” 多个层次,例如 “组蛋白乳酸化修饰调控 RNA 修饰酶(如 Ac4C、m7G 修饰酶),进而影响靶基因 mRNA 稳定性,最终调控双硫死亡 / 氨死亡 / Mets(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等表型” 这类多维度设计,成了优质标书的标配。细节打磨也成了 “生死线”:从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到预实验数据的说服力,从创新点的独特性到技术路线的完整性,只要有一个环节薄弱,就可能在评审中被淘汰。而 2024 年面上项目 “申二停一” 限制的取消,进一步加剧了竞争,让 “卷” 成为常态。国自然的又一新规8月27日,基金委2025年集中申请期项目公布结果,不管是面上、还是青年科学基金A/B/C类项目,其项目计划书中均赫然出现了一段明显不一样的内容:本项目研究形成的代表性论文中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的将占20%以上。

面上项目



青A/B/C类项目

大家可以看到,不论是包干制还是预算制的项目,都要实行一个重要新规:本项目研究形成的代表性论文中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的将占20%以上!到底应该如何应对?1. 提前规划发表策略别等研究做完才想投稿,项目设计阶段就把 “国内优秀期刊” 纳入计划,比如把部分重要成果留给国内期刊。2. 认准本土 “好期刊”现在不少国内期刊已跻身国际一流,比如《细胞研究》《国家科学评论》,多关注自己领域的这类 “精品刊”,把它们当成常规投稿选项。3. 聚焦成果 “真影响”别再只盯着论文引用数,多想想研究能帮国家解决什么问题、对行业有啥推动 —— 这些 “实际贡献”,会越来越受重视不管是这十年申请形式的变化,还是这 20% 的指标,这一切从来不是为了限制学术自由,而是帮中国科研生态 “走得更稳”:当我们的科技期刊能吸引全球前沿成果,当科研评价更看重实际价值,科技强国的 “主动权”,自然就握在手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Octave中文网学术交流论坛 ( 黑ICP备2024030411号-2 )

GMT+8, 2025-9-12 03:33 , Processed in 0.09270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