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回复: 0

突遭逮捕?博后将自己的研究资料带回国,恐面临10年牢狱之灾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回帖

10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2
发表于 2025-9-30 19: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把还没分析完的研究数据拷到自己电脑里带出实验室,算不算犯法?

最近有个倒霉的博后,因为带走了自己的研究资料,可能面临着最高10年的监禁 ……

「这是我过去三年的心血,我有权持有这些研究资料」

上个月,在德州大学 MD Anderson 癌症研究中心做博后的李云海博士(音译:Dr. Li Yunhai)结束了自己为期3年的乳腺癌疫苗研究工作,启程回国。

结果还没登上返程的飞机,李博士就在休斯顿机场被捕了。逮捕理由是,调查人员在李云海博士的电脑里发现大量研究数据,约90个G。

图源:x.com

可是在一个生物医学博后的电脑里发现研究数据,这不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吗?没有才奇怪吧。更何况,在生物医学领域,单次测序数据动辄几十G,90G的数据其实并不算多。

李博士解释,这些数据是打算带回国继续研究的,「不然担心浪费了之前的工作。」

为保险起见,他还传了一份数据到自己的百度网盘中。

然而,检察官认定其行为构成「盗窃商业机密」,并指出这些资料涉及抗乳腺癌疫苗的研究,对全球癌症治疗具有重大价值。

李博士最高可能被判处10年监禁和1万美元罚款,甚至还有报道称,检方正考虑以间谍罪和盗窃联邦资金等更严重罪名起诉他。

目前,李博士已缴纳5100美元保释金,并上交护照,正等待法院进一步审理。

他在一份法庭文书中表示:「我认为我有权持有和保留这些数据」,因为这是「我过去三年努力的成果」。

带走自己的研究数据,真的违法吗?

很遗憾,答案是肯定的。

这一点有些反直觉。

毕竟研究数据由科研人员经年累月亲手产出,如同「亲生孩子」,甚至有的数据从实验设计到结果收集全由自己一人亲手操办。

但在全球普遍的科研管理规则中,这些数据并不属于研究者个人,无论贡献如何。

以美国为例,在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HHS)研究诚信办公室(ORI)曾明确指出,研究者常有一种错觉——「我做的实验,数据就是我的。」

但实际上数据所有权往往取决于资助方、研究机构和数据来源的规定,研究人员离职时,也不能擅自带走数据,因为机构有义务保留。

图源:ori.hhs.gov

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HHS)研究诚信办公室(ORI)建议所有研究人员在项目开始前一定要明确三个问题:

  • 谁拥有这些数据?

  • 我是否有权发表这些数据?

  • 采集这些数据是否对我提出其他义务?


在国内,同样有类似的规定,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凡由政府资金资助产生的科研数据,所有权归机构统一管理,同时鼓励社会资金资助的数据向科学数据中心汇交。

事实上,李博士并非第一个因数据归属问题惹上官司的科研人员。

早在 25 年前,Nature Medicine 就报道过类似事件:日本访问学者伊藤洋一(Yoichi Ito)在明尼苏达梅奥诊所工作两年后,准备返回日本时被捕,原因同样是在个人电脑中被发现存有实验数据和记录,他甚至还准备带回一些关键的切片。

实验室主管强调,所有研究人员入职时均被明确告知:一切研究成果,包括原始笔记,皆属实验室财产。

图源:Nature

出庭时,伊藤洋一的辩护理由是,自己对科学数据知识产权的规定一无所知。

最后伊藤被迫归还了所有数据,吊销了护照,并缴纳了2.5w美元的保释金。

在科学数据知识产权的规定中,或许换一个常见的场景,大家更容易理解——实验记录本没写完,带回寝室写算不算违规?

答案同样是违规,实验记录本与上述的科研资料一样都是实验室财产,我们作为研究人员仅享有「保管权」,而非「所有权」。

图源:nih.gov

非常时期

有网友评论,李博士或许只是想把手上的研究数据带回国继续整理、写文章,却不幸撞在了「枪口上」。

图源:网络

他的行为本身确实触碰了法律的红线,而在当前国际科研合作气氛高度紧张的背景下,类似的个案往往会被放大检视,甚至被当作政治与安全问题来处理。

这类情况在近期并非孤例。就在今年 6 月,就有三名中国科研人员在入境美国时,因携带了实验常见的质粒、菌种等生物材料而被捕。

他们很可能出于「科研习惯」,并未充分意识到此举被视为违反生物安全与进出口管理规定。结果,这些科研人员不仅面临拘留,还要经历冗长的起诉与庭审程序。





这些案例表面上是科学工作中的「无心学术误判」,本质上却折射出科学研究、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之间的复杂交织。

在美国对华科研人员政策收紧的大背景下,哪怕是实验室里最常见的材料、科研人员再普通不过的习惯行为,一旦跨境,就可能触犯法律红线。

如今,科研的边界已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是和安全、监管乃至政治博弈深度绑定。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宗又一宗案例为科研群体不断敲响警钟:「先知法,后科研」,科研人员唯有在学术追求与法律边界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保证研究的延续与自身的安全。

本文内容来源于生物学霸,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Octave中文网学术交流论坛 ( 黑ICP备2024030411号-2 )

GMT+8, 2025-10-30 04:02 , Processed in 0.07543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