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回复: 0

Nature说:审一篇稿还有1800多元可以拿?

[复制链接]

242

主题

0

回帖

730

积分

版主

积分
730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随着科研竞争加剧和学科交叉发展,全球论文投稿量呈指数级增长。
为了应对这波潮水般的投稿,ICLR引入了AI协助审稿工作,但效果却让人担忧,AI生成的评审意见缺乏深度,甚至出现“质疑论文是否由人类撰写”的荒诞评语。与此同时,部分审稿人为应付任务,采用模板化评语,导致“无效评审”比例攀升。
为了防止审稿人滥用AI,CVPR则在去年直接出台了七条新规,明令禁止使用LLM参与评审。
而在全球范围内,学术期刊年投稿量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而审稿人资源却因无偿劳动的属性日渐枯竭。
据统计,2024年顶尖学者平均拒绝审稿邀请率达70%,审稿周期普遍超过30天,导致作者被迫“一稿多投”,进一步加剧系统拥堵。
面对的激增论文、高级审稿人的短缺和AI的诱惑,如何才能让审稿人保持评审的专业性?
Nature近日的一篇文章似乎给出一种意想不到的方案——「审稿发钱!!」
本月,有两家试行这项政策的期刊公开了各自的研究数据。

付费实验:金钱能否撬动效率?

其实,付费给同行评审人这一想法,很早之前就有讨论。
早在2010年,OA期刊《PeerJ》尝试非现金激励模式,他们通过代币系统为审稿人减免未来出版费用。例如,审稿人每完成一篇评审可获得代币,用于抵扣自身论文的版面费。《ResearchHub Journal》也于2024年12月正式推出加密货币支付机制,审稿人每完成一篇评审可获得价值150美元(约人民币1089元)的ResearchCoin代币。
有些研究人员担心,给评审人现金奖励,可能会降低评审质量,或者以未可知的方式改变科研格局。
但一直以来,都缺乏关于潜在利弊的确凿证据。
重症医学领域的老牌期刊《Critical Care Medicine》做了个 "大胆"的实验。他们随机挑选了 715 名审稿人,其中一半人收到 250 美元的 "审稿红包",另一半则按传统模式免费审稿。实验结果显示:
  • 接受率从 48% 涨到 53%,相当于每 20 个审稿人里多了 1 个肯干的
  • 平均审稿周期缩短 1 天,从原本的 "急刹车" 变成 "缓行"
  • 但质量没变化,编辑评估两组意见的专业度旗鼓相当

项目负责人 David Maslove 坦言:"钱的作用比想象中小,审稿人可能更看重学术责任感。" 不过这个结果给了期刊信心,证明付费模式可行。
OA期刊《Biology Open》也进行了一项实验,虽然参与的评审人数较少,仅覆盖两个学科领域,但效果更为显著。他们把审稿人当 "合同工",提供两种付费方案:
  • 季度聘用制:776 美元包 3 篇,每篇均价 259 美元
  • 计件工资制:单篇 285 美元,4 天内必须交稿

20 篇论文的评审中,付费审稿人响应速度快如闪电,审稿周期从 38 天暴跌到 4.6 天,相当于坐火箭。
执行编辑 Alejandra Clark 兴奋表示:"某些冷门领域终于不愁找不到审稿人了!" 不过她也承认,目前靠机构拨款支撑,未来可能要涨 2200 美元的版面费。
两场实验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瑞典科学家 James Heathers 提出,合理报酬(如 450 美元 / 篇)可通过合同约束提升专业性。但质疑声同样尖锐:匈牙利心理学家 Balazs Aczel 警告,付费可能催生 “审稿工厂”,导致评审质量下降。更关键的是,若成本转嫁给作者(《Biology Open》拟提高 2200 美元的版面费),可能加剧学术资源分配不公。

未来之路:在钢丝上寻找平衡

付费审稿的争议,本质是学术共同体价值观的分裂。传统范式中,审稿被视为 “学术互惠” 的一部分,审稿人通过声誉积累获得间接回报(如免费阅读权限、职称加分)。但随着论文数量爆炸式增长,这种 “志愿模式” 已难以为继。
而金钱介入可能削弱学术共同体的公益性。有专家表示付费会导致审稿人依附期刊,降低批判性,甚至催生“职业化敷衍”。此外,审稿费与论文质量的绑定关系尚未明确,存在“付费即通过”的潜在腐败风险。
而付费审稿的未来,关键在于建立透明、可监督的报酬机制,同时维护审稿的独立性与学者初心。当学术义务变成市场交易,审稿人的中立性如何保障?如何避免 "拿钱办事" 的灰色操作?这些问题至今没有答案。正如《Nature》所言,这场变革或将重塑学术出版的生态,但其成败取决于能否在“速度”与“质量”、“商业”与“公益”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你觉得审稿费该不该收?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关注分享 让科研更轻松
天玑算·科研服务,提供模拟计算、CPU/GPU租用、学术培训、服务器定制、超算集群建设、实验检测、免费计算课程等,50+全职计算工程师团队可满足您不同领域的计算需求,涉及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有限元仿真,相图计算,机器学习等……工程师线上1对1了解您的需求,结合需求为您提供定制化理论计算方案!(微信:TJS1059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Octave中文网学术交流论坛 ( 黑ICP备2024030411号-2 )

GMT+8, 2025-9-12 11:33 , Processed in 0.0928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