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署名渐成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期刊上出现了中文署名。 自2015年起,已经有不少的课题组和科研人员已经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很多篇带有中文署名的论文。  越来越多的中国科研者开始意识到,这种署名方式不仅可行,还能有效避免姓与名倒置带来的尴尬和误会。 这一变化不仅是对中国文化身份的尊重,更为国内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新便利。科研之路,你的名字值得被世界“正确打开”! 更多国际期刊接受中文署名 2024年,斯克里普斯研究所Ryan A. Shenvi课题组的中国博士生李春雨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Total synthesis of twenty-five picrotoxanes by virtual library selection”的论文,同样带有中文署名。 2025年1月,深圳大学王奔课题组在《Matter》上的论文也采用了全中文署名。。  近期,芝加哥大学黎鹏举与田博之团队也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aterials and device strategies to enhance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 in bioelectronics”的综述论文,所有作者均使用了中文署名。  据最新统计,Nature、Science 旗下部分子刊,以及IEEE、Springer 等出版集团的多本期刊已陆续开放这一政策。 这些期刊怎么才能中文署名呢? 署名格式需规范
中文姓名通常需标注在拼音姓名后的括号内,如:Zhang San(张三)。
部分期刊要求提供姓名对应的官方翻译证明,建议提前与编辑部确认。 内容语言仍为英文 中文署名仅限作者姓名,论文正文、摘要、关键词等仍需用英文撰写,确保学术表达的准确性。 主动沟通,避免误会 投稿时可在Cover Letter中注明使用中文署名的需求,并核对期刊的署名政策(部分期刊需在系统后台单独设置)。 让世界看见更多“中文名” 从“拼音缩写”到“汉字署名”,这一细节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科研实力与国际话语权的步步攀升。曾几何时,我们不得不在国际期刊上将姓名折叠成拼音缩写,"Zhang San"可能被误读为"San Zhang","Xia"可能被混淆为"Xia"或"Hsia"。这些看似微小的符号偏差,实则是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隐形存在"的缩影——中国学者智慧被世界看见,但中国学者的文化身份却在翻译中悄然褪色。
如今,部分顶级期刊的署名栏中,汉字姓名与英文正文并肩而立。这不仅是期刊系统的技术调整,更是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度认可。  未来,随着更多国际期刊加入这一行列,或许中文署名将成为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一种常态。 此刻提笔投稿的你,正在参与书写中国科研的新注脚——
让世界记住屏幕后的张三,而不仅仅是论文里的Zhang San  关注分享 让科研更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