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年度部门决算》以及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绩效评价报告》相继公布。 这些权威文件不仅呈现了过去一年的资助概况,更透露出未来科学基金改革的清晰方向。仔细研读这些报告,不难发现,其中的最新数据与结论,释放出三大改革信!
面上或将增设“申请限制”! 作为国自然资助体系中 "量大面广" 的核心项目类型,面上项目既是众多科研人成长周期中不可或缺的资助机会,也与学术评价、职业晋升、考核紧密相关。2024年,是面上项目取消“申二停一”等改革措施的首年。随之而来的便是申请量的“暴涨”,直接导致当年资助率降至 11.7% 的历史低点。  图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尽管 2025 年申请数据尚未公布,但从博士规模扩大、海内外人才回流等趋势来看,申请需求仍将持续攀升。若维持现有资助格局,资源有限性与申请量激增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 许多具有创新潜力的项目可能因 "限额" 被挡在资助门外,这对科研个体发展和领域创新活力而言,都是不小的损失。 [img][/img] “提高资助率”,既是广大科研人的共同呼声,也是科学基金为发掘更多创新潜力项目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总体预算增长有限的情况下,有3个思路:
降低平均资助强度 提高面上项目经费分配占比 控制申请量的持续增长
 图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然而2024年为了保障资助率在合理区间,平均资助强度已经有所下降。若仍持续下降资助强度,项目质量恐怕会“打折扣”。因此基金委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在 "增加经费分配" 与 "适当设置申请条件限制" 两方面探索优化方案。前者属于常规调整,而后者的 "限项" 思路虽不寻常,却与部分申请人的呼声形成呼应。  图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图源 蔚青学者说评论区
至于面上的“申二停一”会否回归?或会推出全新的限项规则?仍有待 2026 年改革举措的进一步明确。
面上、青C,或将开启“分阶段评审”! 对我国科研领域布局有清楚认知的人,都有个共识:现在的科研,更加注重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大家得齐心协力“把蛋糕做大”。所以说,“从文献中来到文献中去”那一套在尽快实现转化上是“走不通”了。 然而现行的评审机制,部分专家仍存在“重前期基础、轻创新潜力”的“路径依赖”问题,导致评审结果趋于保守,不利于发掘突破性创新项目。  图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针对这一问题,基金委建议:面上项目与青年科学基金 C 类项目(青 C)或将采用 "分阶段评审" 机制 ——先评估项目的创新性,再考察申请人的前期基础。  图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不过,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扭转评审中的价值排序,让 "创新" 成为首要衡量标准。但具体实施细节尚未明确:如何划分 "创新评估" 与 "基础考察" 的权重?是否会借鉴 "半匿名评审" 模式(如先匿名评审项目内容,再结合个人背景打分)?这些问题仍需等待后续细则的公布。
资助率,或将“转降为升”! 2024,青年C类、面上资助率临近红线,为稳定资助局面,2025、2026会持续推出优化举措以保持资助的稳定局面。  据最新报告,提高资助率、提升评审质量,除了以上两方面的改革信号,还有一点便是“资助强度”。除了已在下降的面上项目平均强度(2024年为48.83万元/项),2026年,青C项目的资助强度或将同样下降。 报告指出,总体预算短期内增长有限的情况下,降低平均资助强度以覆盖更多资助数量,来提升资助率。  图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这一思路也得到不少科研人员的认同。多位青年学者表示:"对起步阶段的科研人而言,获得资助的 ' 机会 ' 比资助金额的 ' 多少 ' 更重要。”  图源 蔚青学者说评论区 无论如何,从申请限制的探索到评审机制的革新,再到资助策略的优化,国自然释放的三大信号均指向同一个目标:让有限的科研资源更精准地流向创新潜力突出的项目,为更多科研人尤其是青年学者提供成长机会。 2025国自然放榜在即,我们期待更多好消息的同时,也将持续关注改革举措的落地效果!科研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歇,大家都翘首以盼这些信号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推动我国科研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  本文内容来源于蔚青学者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